反对“友尽车” ,是时候回归长期主义了!
昨晚的车圈,又一次沸腾了。
事缘某新势力来了波“一年三改款”,虽然新车产品力得到又一次的显著提升,但也瞬间点燃了“老韭菜”们的“激情”。
发布会关评论、社媒平台闹翻天、车主到店里拉横幅,剧情堪比当年同一款车换装8155时引发的反弹。事情后续的走向,相信将以该品牌一定程度补偿老车主为收尾。补偿力度越大,风波就平息得越快。
然而,在这个追求“极致效率”的时代,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地发生,不禁让我们思考:汽车行业的发展,真的越快越好吗?
产品、技术的快速迭代,真的就符合用户、品牌、产业链的最佳利益吗?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是否又忽视了长期主义的价值呢?
(1)买车的“确定性”,彻底消失了
熟悉汽车市场变化的朋友一定会发现,在短短的三五年前,汽车产品的改款、换代周期,还是有着明确的周期规律性的,“确定性”还是相对强的。
合资车企的热销车型一般5-6年换代,2-3年会有一次中改款,每年一般都有配置、价格小调整的“年型款”。
中国品牌的换代和改款会快一些,但整体换代周期也会控制在2-3年之间,除非发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迅速下降,这个周期才会被缩短。但肯定不会出现一年改款三次这么夸张。
客观来说,快速改款反映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对新鲜感的追求。
尤其是大量电动化、智能化技术的涌现,以及科技消费品牌大举杀入汽车市场,都进一步加剧了汽车业的“内卷”。
以三电系统为例,400V碳化硅平台才刚普及交付,800V特高压平台仿佛已经成了新车的标配;又譬如,许多品牌的城区NOA还在陆续开城,“端到端”又成为了最时髦的概念。一开始还在用Mobileye的方案,转眼又都变成了Orin-X,接下来还会变成自研芯片等等……
过去,大家时常吐槽苹果手机是“年货”、“挤牙膏”,因为它每年升级都是那么一点点。但这一两年来,大家都不怎么关注手机了。因为,智能新能源车,点燃了大众情绪的又一个出口。
不得不说,如果纯粹作为看客,每次看到头部新能源车的发布会,确实能体验到各种“遥遥领先”的”“爽感”。日新月异的感受,科技进步主义营造出的幻梦,可能正是大部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,在庸常生活中难觅的慰藉。
但如果你是老款的车主,或者是准备入手的准车主,恐怕你的心情肯定会完全不一样。
在如此激进的技术、产品风潮中,年初的新车到了年末,大概率就已经“落伍”了。这样的速度,已经超过了许多电子数码产品。
说到底,就是买车这件事的“确定性”,彻底消失了。无论新造车们如何鼓吹汽车的“科技品化”、“快消化”,但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,一到两年换一次车,每次换车还得看着保值率接近“腰斩”,绝对是难以承受的“痛”。
由此引发的价格战“旋涡”,也让原本由合资车提供的稳定、保值的“情绪价值”加速消弭。
结果,就是没买车的人继续持币观望,买了车的人惴惴不安,还有准备卖车的忍痛割肉。到头来,或许只有心态足够好,资产足够丰厚的人,才能笑看风云。
(2)是时候回到真正的“长期主义”上了
大家嘴上都说汽车业是属于“长跑者”的赛道,要发挥“长期主义”的价值。
但在短期销量目标的巨大压力下,嘴里说着要长期主义,但事实上卷得比谁都狠的企业也不少见。
另一边厢,不少合资企业已经出现了“躺平”的现象。打不过,又不能加入,那就只好躺平。某程度讲,“长期主义”被污名化,被当成销量不佳的“遮羞布”,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。
但是,汽车业作为中国最有前景、最健康的行业,依旧不乏真正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和大佬们。
今年来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车企大佬们都在积极说出“反卷”的行业心声。纵然他们也知道说大实话容易挨骂,但这些有担当的企业和大佬们,依旧在践行真正的“长期主义”。
具体我就不逐一点名了。今天只想讲讲真正“长期主义”的几点共性。
第一,真正的长期主义,是要捍卫汽车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
汽车不是快消品!
汽车不是快消品!
汽车不是快消品!
汽车是承载大多数人家庭安全出行的平台,是许多家庭的仅次于房子的重要资产,因此耐用性和安全性无论如何不应该妥协。
第二,真正的长期主义,要捍卫用户的利益。用户真金白银给品牌投票打CALL,品牌如果回头背刺用户,又不提供合理补偿,纵然不违法,但也大大败坏了大家对品牌的信任。短期的销量目标可能达成了,股价可能也上去了,但那些最忠实的老用户,却被伤透了心。
第三,真正的长期主义,要捍卫产业链的可持续性。除了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,也应该为产业链留下合理的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过一句很简单,但又很深刻的话:“让利可以,让本不可持续。”
(3)功夫拍案
在汽车的轮转中,我们不仅看到了速度,更应看到时间的深度——这是长期主义赋予汽车行业的智慧与远见。
每一次改款,都应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思熟虑,而非简单的市场跟风。当新款车型的光环褪去,我们是否还会记得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老朋友?
在快速迭代与长期陪伴之间,你的选择会是什么?